Friday, October 20, 2017

中文的「靜心」是翻譯英文的「Meditation」

淺談靜心
​中文的「靜心」是翻譯英文的「Meditation」,但它最早的起源是梵文的「Dhyana」。它不是集中精神,也不是沈思,更不是冥想,這些都是頭腦和心智的範圍。靜心是一種超越頭腦和心智層面的。 靜心是一種無為的模式。不需要刻意專注,也不必沈思。只是安靜的坐著,觀照、看著所有一切發生的事。去超越所有頭腦中既定概念或想法,只是單純著進入這個當下存在的本質領域。這樣談起來,靜心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它很簡單,反而成為了難題。
因為我們的頭腦已經完全忘記怎麼讓生活簡單;怎麼去對簡單的事情做反應。越簡單的事情,反而對一個大人的頭腦來說變得越加困難,因為頭腦已經習慣面對如何解決問題,去分析、去解決事情非常有效率,它一直被訓練用來解決困難的事情,已經不擅長應付簡單的事情。
而靜心是簡單的,但你的頭腦是複雜的,所以不是靜心產生問題,而是你的頭腦讓你無法靜心。
​放鬆、觀照、不判斷,就是靜心的重點。

靜心關鍵首先要學習如何放鬆心情、放鬆身體,不要跟頭腦抗爭,不要控制頭腦,放掉所有作為、想法,保持一種無為的狀態。集中精神、思想和沉思,都是一種作為,單純的關照這些念頭來來去去,而不做任何干涉,只要靜靜地看著頭腦,不要有任何判斷或評價。

傳統的靜心模式採用一種,安靜的坐著。但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頭腦、身體已經累積了相當多的壓力卻還要要求人們保持止動、止言,只是靜靜的坐著,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能夠回到內在、深入意識之前,我們需要透過一些方法有效率的先放掉身體及頭腦上累積的緊繃與壓力。

所以造就了各種方便現代人快速進入靜心的方式,其中有名的奧修師父就是設計動態靜心來幫助人們釋放壓力來到靜態靜心 (例:動態靜心、那塔拉吉、亢達里尼、那達布拉瑪等著有名動態靜心) 正是透過奧修當時科學化設計的靜心技巧,來使我們有意識地經驗並釋放掉長久以來被壓抑的感受與情緒,逐漸掌握住觀照、覺知的竅門,而以一種新的靜心方法來掌握觀照自己的慣性模式。
無論你是否有宗教信仰,我們都必須注重內心的價值。所以選擇適合自己的靜心,每天養成靜心是必要的。透過靜心覺知,讓你清明,知道自己要什麼,更知道自己不要什麼;當你懂得哪些是不需要的,自然不受誘惑干擾,可以專注在自己真正想要的事情上。
Shivani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意識對能量的影響?

意識對能量的影響? 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說明:物質就是能量。 物理學家也已經證明,我們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固體都是由旋轉的粒子組成的。這些粒子有著不同的振動頻率,粒子的振動使我們的世界表現成目前的樣子。我們的人身也是如此。 物質、世界、宇宙及生命,包括我們這個由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