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3, 2025

津液的區別與身體乾燥的原因及調養方法

津液的區別與身體乾燥的原因及調養方法



人體的「津」與「液」不僅在於「黏稠」與「稀薄」的區別,更關鍵的是它們的來源不同。「津」從腠理發洩而出,如汗水涔涔流下,即便流失,也較易通過飲食補充。而「液」如眼淚、唾液、精液、陰道黏液、胃腸黏液及膽汁,則是由體內的「精髓」所化生,一旦損耗,難以迅速恢復。單純喝水無法解決問題,甚至可能越喝越渴。

對於胃氣「實寒」的人來說,感覺已麻木,對喝什麼毫不在意,但消化功能卻受損。普通人若水喝過多,會使胃腸平滑肌鬆弛,積水滯留,水流腸間,甚至發出潺潺聲響。水在小腸中經熱氣分解,分清濁:清者由脾吸收,成為「津」,再由肺宣發輸送全身;濁者則傳至大腸與膀胱,待機排出。

「液」的來源並非直接從飲食而來,而是體內儲存的腎精,這些精以腦髓、骨髓、膏肓、脂肪等形式存在。需要時,在下焦丹田由元氣蒸騰氣化,轉為黏稠液體,經三焦分佈全身,滋潤細胞,滲入血管成為血液。因此,「津」與「液」的區別不僅在性質,更在來源與生成方式。

身體乾燥的原因有三:

一是「陽氣過亢」。外感火熱或燥熱之邪,如《素問·熱論篇》所述:「傷寒一日,太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身熱目痛鼻乾,不得臥。」又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熱勝則腫,燥勝則乾。」高熱耗津,導致乾燥。內因則多由飲食不節或七情過激引發內熱,耗損津液,如《素問·痿論篇》言:「脾氣熱,則胃乾而渴,肌肉不仁。」

二是「陰失封藏」。大汗、多尿傷津,腹瀉、嘔吐傷液,遺精、帶下過多傷精。肺主皮毛,外感風邪或濫用發汗藥,可致腠理開洩,津液流失,甚至傷及陰血。《靈樞·營衛生會》云:「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傷寒論》亦警示:「衄家不可發汗,亡血家不可發汗。」現代人濫用阿司匹林防血栓,常致動輒汗出,甚至毛髮脫落。

三是「陽氣衰微,氣化不利」。小腸靠火熱分清濁,膀胱靠氣化生津。若陽氣不足,則口乾不欲飲,或漱水不咽,甚至飲水即尿,越喝越渴。《傷寒論》中如五苓散、苓桂術甘湯等溫陽利水方劑,即針對此症。渴時宜喝熱水,輔以溫性藥物,而非大灌冷水,否則易致水濕內停,成為病因。

此外,攝入不足也導致津液匱乏。常人以為冷水解渴,實則熱水更能減輕胃腸負擔,助水轉化為體液。喝水宜慢,小口品飲,避免牛飲導致水滯。古人於淡水中加茶、在西瓜中加鹽,皆為防津液流失。蔬果因酸鹼平衡、微量元素豐富,最利吸收。

陰液不足者,需靠飲食與藥物補精髓,如燉豬皮湯、骨髓湯,或用大補陰煎(豬脊髓配黃柏、知母)。渴有時源於心火,與乾燥無關,乃情緒不遂所致。動情焦躁時口乾舌燥,偶發正常,頻發則病。古人咽唾養生、按摩湧泉穴,皆能滋腎濟心,平息焦渴。

這樣的改進保留了中醫理論的精髓,同時使語言更自然、結構更清晰,適合不同讀者理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core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re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human body’s “jin” (fluids) and “ye” (liquids) differ not just in their consistency—whe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