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3, 2025

癒合不只是治療:自我養護與生活的藝術



真正的癒合不僅僅是治病,更是你在日常中如何滋養身心的過程。很多人把希望全寄託在醫生身上,覺得只要有名醫妙手、珍貴藥材,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然而,中醫的古老智慧告訴我們,健康不只靠醫療,還取決於你的生活方式和內心性情,這才是身心和諧的根基。

向大師學習

我曾聽一位老師分享他在過去三年學習中的經歷。他二十多年潛心研讀《內經》,翻遍醫典古籍,還化身「醫學考古田野調查員」,走訪民間的「神醫」,試圖破解中醫的奧秘。有些老中醫的「望診」功夫已臻化境,這些仁心醫者毫不藏私,向他傳授如何推理。他們能在「望聞問切」的第一步——「望」——就判斷出「病邪」所在。

為了練就這種「望」的本領,老師曾連續一個月,每天早上八點半坐在公司門口,觀察員工走進公司的姿態。從脊柱形態、行走重心到臉色氣韻,他能推測出他們前一晚睡得好不好,是否受了外邪侵擾。經過反覆驗證,他發現老中醫所言不虛:人是「神、氣、形」三位一體的整體,單從外形就能讀出無數健康訊息。人體的形態是日常習慣——動作、語言、思想——一點一滴雕琢而成,積年累月才有了所謂的「職業病」。既然是長期累積的,想改變習慣自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三分治,七分養

中醫有句實在話:「三分治,七分養。」「三分治」是把病症交給醫生診斷治療的過程;「七分養」則是你與醫囑配合,在生活中汲取天地自然的滋養,修復身心的過程。這其實是對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模式進行調整與糾正。

癒合不只是醫生的事,而是你與醫生的共同努力。許多連名醫都束手無策的問題,交給時間和簡單的生活方式,也能慢慢好轉。《內經》提醒我們,人活在「天地之間」,生活作息應順應自然規律。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現代人身處高度工商業化的社會,資訊爆炸,無法完全效仿古人。那該怎麼辦?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在生活中不斷調整,讓工作與生活的步調相匹配。也就是說,每天的大部分時間,你都能保持愉快的心情,以靈活敏捷的狀態應對當下。

屬於你的節奏

別被硬性規則綁住,比如「一定要睡八小時」。健康不是刻板的清單。有的人睡三小時就精神抖擻,有的人睡十小時還是昏昏沉沉。真正的標準是:自然醒來時,你覺得精神飽滿還是疲憊不堪?你的身心能量往往與你對生活的投入相呼應。如果有明確的目標和熱情,身體又能跟得上,就不會有問題。但若勉強透支氣血,長期超負荷運轉而不加節制,麻煩就來了。

就像開車,你得知道自己的「引擎」能跑多快。生活節奏要聰明安排——忙碌時全力以赴,之後留出時間恢復。勞逸結合,該用時用,該養時養,這才是正向循環。

睡眠、工作與快樂

以睡眠為例,不必執著於幾點睡、幾點起。累了就休息,醒了覺得有精神就做事,無論幾點。在古代,沒有鐘錶,人們累了就睡,不累就活動。現代生活雖複雜,這道理依然適用:聽從身體的聲音。

工作也是如此。關鍵不在於「做什麼」,而是「為什麼做」。同樣八小時,討厭的工作讓人筋疲力盡,喜歡的劇卻看不膩。差別在於意願。當你發自內心投入,能量源源不絕。即使是被動接受安排,若能轉換心態,找到其中的價值,一切都會不同。一件原本煩心的事,可能因為你的選擇變成樂趣。心態一轉,感受就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core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re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human body’s “jin” (fluids) and “ye” (liquids) differ not just in their consistency—whe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