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3, 2025

「氣血」:生命的本質與健康的關鍵



「氣血」:生命的本質與健康的關鍵

中醫有句話說得好:「天下本無病」。這不是說疾病不存在,而是提醒我們,與其執著於「病」這個標籤,不如把目光轉向生命的本質——「氣血」。在《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提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意思是,解決問題要抓住根本,而在中醫裡,氣血就是這個根本。

 氣血是什麼?

狹義來說,氣血是構成人體、維持生命的基本物質。廣義來看,凡是能滋養我們身心的一切——陽光、空氣、食物、情感,甚至一句鼓勵的話——都可以稱為「氣血」。它不僅是身體內的能量流動,更是我們與外界、自然、宇宙互動的橋樑。

生活中,氣血無處不在。比如,曬一會兒太陽,身體暖洋洋的,心裡湧起喜悅,這是陽光帶來的氣血;喝一杯熱茶,渾身舒暢,微微出汗,這是茶的氣血;工作一天後吃頓美食,感到滿足,這是食物的氣血;受到朋友的關心、上司的肯定,甚至幫助他人時的成就感,這些情感上的滋養同樣是氣血。當我們敞開心胸,內外相通,天地間一切可用的資源都成為我們的氣血,源源不斷。

 氣血不通,百病生

《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說:「百病生於『氣』也。」情緒一變,氣血就跟著動。生氣時氣往上衝,快樂時氣變得舒緩,悲傷時氣消沉,恐懼時氣下沉。冷了氣收縮,熱了氣外洩,驚嚇時氣亂,勞累時氣耗盡,過度思考則氣結。比如,有人突然嚇你一跳,你會感到一陣顫抖,那是氣血瞬間失調;受到表揚時心情振奮,氣血流動加快。興奮、失落、激動、沮喪,每種狀態下氣血的運行都不一樣。

人際關係也影響氣血。一句溫暖的話能讓人如沐春風,一句惡語則令人心寒。當創業遇到瓶頸時,前輩說:「你好好努力,前途無量!」這句話就像一股暖流,激發你的氣血;朋友說:「我支持你!」更是錦上添花。和諧的關係就像社會能量,能讓氣血充沛。

 調氣血,從「神」開始

中醫治病,首重「調神」。為什麼?因為「氣血隨神」。心安定了,氣血自然順暢。《黃帝內經·素問·針解篇》說:「制其『神』,令氣易行。」一個人如果精神緊張,即使曬太陽也吸收不到多少能量;反過來,心態放鬆時,氣血內外交換無礙,陽光的效果會加倍。刺血療法也是這個道理:刺破局部的高壓區,讓氣血重新流通,就像打開一扇窗戶,讓空氣流動起來。

調神之後,才是調氣、調形。如果只盯著身體內部,氣血就像一杯水,總有耗盡的時候。但如果把人體與自然宇宙連繫起來,氣血就成了活水,取之不竭。治療時,不能只調整身體,還要幫患者重建與外界溝通的渠道,讓氣血從天地間源源而來。

放下「病」,找回「正氣」

中醫不否認疾病的存在,但它看待疾病的方式與西醫不同。西醫針對病因下手,研究怎麼消滅疾病;中醫則關注人的生機,通過調整氣血讓身體回歸平衡。沒有絕對的健康,也沒有絕對的疾病,我們大多數時候都在這兩者間轉換。

与其被症狀牽著走,不如關注氣血的儲備和流通。頭痛、心痛、失眠,這些只是表象,背後是氣血的紊亂或堵塞。身體可以簡單分為頭部、軀幹、四肢,如果這三個區域都能達到「喜悅、溫暖、飽滿、柔軟、有彈性」的狀態,氣血就調好了,症狀自然消散。

疾病其實是個提醒,告訴我們偏離了正常軌道。放下對疾病的恐懼,去尋找「正氣」的支持——自然的陽光、空氣,社會的關愛、鼓勵——改變就會發生。與其被複雜的症狀搞得焦頭爛額,不如回歸當下,讓心安定下來。

 活在當下,氣血自足

「氣血隨神」、「守中用中」、「活在當下」,這些都是中醫的智慧。治病的關鍵不在醫生或藥物,而在於喚醒身體自有的「神」和自癒力。當你明白了氣血的道理,就會發現,健康其實很簡單:讓身心通透,與自然合一,融入當下。

疾病的本質不是細菌或病毒,而是氣血的逆亂。把氣血養足、疏通,什麼炎症、疼痛、腫瘤,都只是過眼雲煙。中醫的最高境界,是讓你體會到「天下本無病」——不是沒有病,而是超越病的概念,活出生命的活力與喜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core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re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human body’s “jin” (fluids) and “ye” (liquids) differ not just in their consistency—whethe...